中原突围损失大,因两位司令不服李先念?毛主席连撤两将难救场

1946年6月23日,回复中原局电文时,毛主席焦虑至极,食不甘味。尽管措辞谨慎,但“生存”与“团结”的强调,仍透露出当时局势的严峻。 若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,主席是绝不会如此克制自己的情感的,他内心的压抑显而易见。 他惊讶地发现,6万人的部队竟被30万敌军围困在二百里内的地域,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。而中原局却犹豫不决,反复来电询问是否及如何突围。 指挥若缺乏决断,一味依赖请示行事,乃兵家大忌。毛主席深恐中原再现皖南事变之覆辙,对此忧心忡忡。 中原军区名将众多,为何却如散沙?关键决策时频现迷茫。何...


1946年6月23日,回复中原局电文时,毛主席焦虑至极,食不甘味。尽管措辞谨慎,但“生存”与“团结”的强调,仍透露出当时局势的严峻。

若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,主席是绝不会如此克制自己的情感的,他内心的压抑显而易见。

他惊讶地发现,6万人的部队竟被30万敌军围困在二百里内的地域,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。而中原局却犹豫不决,反复来电询问是否及如何突围。

指挥若缺乏决断,一味依赖请示行事,乃兵家大忌。毛主席深恐中原再现皖南事变之覆辙,对此忧心忡忡。

中原军区名将众多,为何却如散沙?关键决策时频现迷茫。何种判断失误,竟致形势恶化至无法挽回?

【一、“不敢做主”的李先念】

在国共和谈时,毛主席预判全国局势,认为解放战前,其他解放区或有短暂和平,但中原解放区必须准备战斗,否则难以立足。

中原历来为军事争夺焦点,且位于蒋军核心区域,四面楚歌。战事一起,军事重压且不说,交通若断,粮食难进,部队将面临饿死、困死的绝境。

从军事角度看,中原难以固守且不宜坚守。但基于全国战略,“北发展南防御”需南方留精锐牵制蒋军,延缓其北进步伐。

毛主席当时的选择包括两位将领,一是位于华中的粟裕,另一则是坐镇中原的李先念。

粟裕率红十军团800残部突破怀玉山,于浙南坚持游击战三年,后创建抗日战场上勇猛的新四军1师,堪称卓越的军事天才。

李先念作为红四方面军代表,在河西之战危急时接掌重任,率400人穿越祁连山天险,47天跋涉740公里冰雪路,保住了西路军残余,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。

这两位人物,在毛主席眼中,均属能缔造军事奇迹、出人意料的佼佼者。

粟裕与李先念同时接到任务,然而,他们随后的决策却大相径庭。

粟裕决心坚定,即刻率苏浙军区部队主动出击,重创周边日伪军,广复县城以增强实力,并参与组建华中军区,大力练兵,为后续战争做好充分准备。

此外,他勇于直言不讳,接连向华中局及毛主席提出多项建议,展现出其“范言直谏”的胆识与魄力。

首先,面对四面楚歌、地形不利的战场局面,他主动请缨带领主力部队转移,旨在开辟并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。

接到北上支援山东、华北的任务后,他据理力争,主张虽可调拨兵力,但不可打乱原有建制,以免严重削弱部队战斗力。

粟裕从一开始便不幻想和平,因此他敢打敢言,力求战争主动权,不惜冒险。其超前战略意识与主动转移策略,为苏中首战七战七捷奠定了胜局。

相较于战场上主动灵活的粟裕,李先念在中原军事指挥中显得较为沉稳。抗战后,他领导的新四军5师多按上级指示行事,主动性不足,执行力亦有所减弱。

在接收日军投降时,因部队分散且受蒋军牵制,行动迟缓,成效甚微,所获俘虏与武器寥寥,难以打开有利局面。

发现蒋军欲四面合围后,因缺乏自主判断,完全遵循上级指令,致使周边要城与交通线尽失,经济粮食遭全面封锁,部队补给陷入孤立无援之境。

中原困局,虽受客观环境制约,但军事领袖李先念在此间未能展现出决断魄力,导致屡屡错失先机。

李先念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、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等作出巨大贡献,并没有所谓的“犯糊涂”时刻。李先念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、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。他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致力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。因此,任何质疑或抹黑李先念同志的言论都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。我们应尊重历史事实,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他的功绩与贡献。

归根结底,李先念的诸多无奈源于他难以自主决策,他在中原的处境,实属被形势所迫,不得不担此重任。

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,因仅获三师编制,干部普遍降级三级。而李先念因属红四方面军且为西路军归来干部,降级加倍,自军政委直降至营长。

幸运的是,毛主席询问李先念近况,得知其仅任营长后甚感诧异,遂召见他了解情况,并亲自提拔为旅级干部,调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,隶属于高敬亭麾下。

高敬亭为李先念的老战友,第四支队源自红四方面军留守鄂豫皖的苏区部队。李先念重返中原,犹如鱼得水,倍感亲切。

1939年初,他接令带领160多名新四军游击大队挺进豫鄂边区,联合当地散兵,进行扩编整训,成功建立起新四军第五师。

部队壮大后,李先念面临困境。高敬亭牺牲后,他失去军事支柱,指挥作战力不从心。同时,毛主席派来的三位大人物帮手,与李先念并不完全契合,反添困扰。

【二、毛主席为救场连撤两将】

首要提及的是担任第5师政委的郑位三。

这位知识分子于1925年投身革命,是黄麻起义的重要领袖,后随红25军驻守鄂豫皖根据地,享有极高声望,被尊称为“位老”。

郑位三赴五师肩负整肃重任,因五师发展迅速且内部复杂。他因此拥有高话语权,使得年轻一辈的李先念在他面前显得有些拘束。

解放战前,郑位三建议集中中原部队统一领导,获毛主席支持,并定徐向前主持,徐未至前由郑代理。因故徐未能前往,故中原地区实际由郑位三领导。

除老将郑位三外,能与李先念相提并论的还有两位人物:一位是王震,另一位则是王树声。

1945年10月,王震带领的八路军359旅与王树声河南军区的部队接令转至桐柏山区,与李先念新四军5师会师。此举既增强了中原军力,也是形势所迫的联合行动。

359旅自延安启程,原计划赴湘中建根据地,但因远离后方且频遭蒋军围堵,损失惨重,遂转向返回中原。河南军区部队亦陷蒋军包围,唯有与5师会合方为上策。

三大主力部队成功会师,总人数约六万,声势极为壮观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问题是:三位司令中,应由谁来担任领导核心?

若按照资历顺序来淘汰,李先念本应位居首位被排除。

王震乃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功臣,红军时期曾任红二、六军团政委,职级高于李先念。王树声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,李先念曾受其指挥。

总之,在中原四将中,李先念位列第四,相较于郑位三、王震、王树声,他的地位稍逊一筹。

然而,毛主席的最终抉择却令人意想不到。

中原局成立后,郑位三担任书记。中原军区方面,李先念为司令,郑位三兼任政委,王树声、王震分别担任副司令,其中王震还兼任参谋长。

毛主席让李先念担任军事一把手,这一决定背后蕴含着他的深思熟虑与全面考量。

第一,三支部队中,李先念率领的5师人数最为众多,占据了全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的比例。

在中原地区,李先念占据主导地位,二王作为客方,遵循主随客便的原则,这样的安排更具说服力。

第三,在综合能力方面,尤其是组织协调能力上,李先念相较于二王展现出更为突出的优势。

毛主席的救场及时且魄力十足,他果断撤换两位司令,确立李先念为核心,旨在先稳固内部团结,再共同应对外部挑战。

尽管有毛主席的亲自支持,李先念作为司令,其职务执行却并不如他所愿,未能尽如人意。

王震、王树声虽为老革命,服从毛主席指示及李先念命令,但从李先念角度看,三军合编后磨合不足,多各自为战,难以统一指挥,全局顾虑重重。

另一方面,军事上李先念难以独撑濒危的中原战局。他木匠出身,缺乏正规军事训练,初期对行军队列都不熟悉,虽战场历练多,但经验依旧有所不足。

李先念欲寻军事助手,郑位三擅政工不合;王震后勤出色,南泥湾垦荒有功,然战场经验欠缺;王树声勇猛,枪法出众,但自长征后,独立作战成就稍不及李先念。

内部难以统一,外部敌情紧迫,内忧外患交织,致使中原局势逐渐恶化,最终陷入了无法扭转的境地。

【三、逼出来的中原突围】

正如毛泽东所预见,尽管国共两党尚在谈判,蒋军在中原的攻势却愈发猛烈,致使中原军区被迫退缩至桐柏山区,面临极其复杂的局势。

此时,李先念面临抉择:一是执行上级命令,打胜仗以助华北、华东;二是保存实力,先转移部队至安全地带,再谋未来。

生死抉择时,李先念毅然选前。随即,中原军区发起桐柏战役,然主力部队缺乏协同,致战果不佳,原定歼灭战变为消耗战。

李先念与郑位三迫于无奈,联名致电毛主席,汇报称:

配合华北至关重要,但若继续造成重大伤亡与减员,延长此态势,实属不利之举。

战事失利,导致地盘大幅缩减,进退周旋空间尽失,当前唯有通过突围,方能寻得一线生机。

随后,新的问题浮现。毛主席批准突围后,中原军区内部却争议不断,各方对突围方向各持己见,难以统一。

在5师内部,意见分歧。李先念与郑位三初时不愿撤离根据地。但毛主席虑及李先念目标显著,恐加剧根据地困境,遂令其随主力行动,仅留万人固守。

随后,5师长时间讨论了主力应靠拢淮北新四军军部,还是北移与刘邓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合并的问题。

这仅仅是个开始,后续还有更多。

王树声提议先南下大别山,再转向皖东,因北上冀鲁豫渡口多且难度大。而王震主张359旅应移至新四军军部,继而前往东北,与先行的359旅刘转连、晏福生部汇合。

三支队伍各有四见,会议频开却难定夺。存亡关头,李先念不愿独断,需融合众议,故决策一再推迟。

1946年1月,中原局高干会议后,战略方针初定。但此时国共停战令生效,中原军区重回起点,再次面临去留抉择。

部分负责同志仍幻想和平,企图通过谈判化解争端,甚至有所抱怨,认为问题难以解决。

面临困境,内部缺乏粮草,外部无援军支援,战斗难以取胜,撤退也无路可走,处境极为艰难。

消极心态导致中原军区行动停滞,仅成功转移老弱、妇女干部及伤员,整体突围计划未取得进展。待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,已错失良机。

毛主席指示,正常转移无望,需打与突围。中原军区研讨突围计划时现分歧,郑位三电告:一留黄河以南坚持,一大部转华北,留游击队留守鄂豫。

数日后,鉴于敌情愈发危急,中原局再次发电报,主动请缨实施突围行动,以应对当前紧迫的局势。

我在极端困境下计划突围,望批准本月底执行,主力分两纵队经鄂中向陕南、武当山突围,后转至陕甘宁边区。

毛主席对中原军区的犹豫不决深感焦急,遂果断回电指示:一切自主决定,勿再请示,以免错失良机。

毛主席重视战场应变,认为仗打得好可灵活行事。他赞赏粟裕领导的华中部队机动灵活,敢于冒险求生。而中原军区频繁改方针,错失良机。

最终,中原军区主力分散突围,李先念、王震、王树声部虽突围成功但损失大。而皮定均旅掩护阻击后战绩最佳,走最难路线却最先回华中解放区,建制保存最完好。

皮旅创造奇迹,源于其拥有坚强团结的指挥班子。生死关头,他们不散不乱,全体干部战士团结一心,形成一个拳头,坚定地向同一方向突围。

1955年大授衔时,毛主席记得皮定均功劳,提议将其军衔由少将升至中将,称“皮有功,少晋中”,这不仅彰显皮定均功勋,也铭记了中原突围的经验与教训。



相关资讯